計畫特色及具體內容
本計劃運用融合式問題導向的學習策略於『青少年兒童福利專題研究』課程教學中,且特別採行『public engagement(公眾參與)』的概念來進行。即結合社會大眾的意見及研究者(碩專生)的想法來更深入的認識社會問題,並從與學術圈內外的人們互動交流中獲取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從實際問題來組織所學,發展研究脈絡,形成有意義的專題研究議題。本計劃的主要特色即是引進在國外學術界行之有年且廣受歡迎的兩種public engagement形式:『Image of Research(研究成果影像)』及『Ignite Talks(點火快講)』。『Ignite Talks』此活動的進行方式主要是用五分鐘說明或發表一個想要讓大家了解的想法、故事或研究議題,每個快講只容許有20張投影片,且每15秒就會自動換頁。而『Image of Research』此活動倡導以不同形式來呈現其作品,主要是以一張與研究議題有關的視覺化圖像(可以是照片/手繪/漫畫/數位製圖等)及一段簡短且平鋪直述文字(約300字中文或150字英文)描述研究主題的脈絡。
此兩種public engagement訴求以簡潔易懂且吸睛的方式,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清楚具體的傳達研究想法給聽眾,而要能夠讓多元背景的聽眾們能輕易捕捉到發表者的思考脈絡,維持足夠的熱情及專注力,發表者在溝通表達上必先須以『講重點』及『因人而異』的方式進行,此作法也潛在的啟發學生的創新思考及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學生們也藉由將自己的研究發想與社會大眾進行積極性的雙向溝通交流,使自身能從所感興趣的社會現象中提出更有意義的研究議題,而間接達到社會責任的實踐。而要能實踐public engagement的核心精神,學生必須先對自身研究脈絡有充足的掌握及理解,才能夠積極的與聽者產生想法上的連結。故本計劃的具體實施內容如下:
一、 先根據課程大綱各單元課程內容的重點,提供與其相關之教科書籍、時事議題、多元影視教材、學術期刊與研究論文等閱讀材料給授課同學做課前預習,並於課前繳交一篇批判性的文獻評論供老師先行審閱。在課堂中老師依據各單元內容引導學生將其文獻摘錄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藉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有助於其之後形塑初步的研究脈絡。接下來,進一步跟學生介紹public engagement的概念及融入此專題研究課程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以及具體運作過程(含相關範例)和評量方式,以幫助學生對於專題研究脈絡的呈現方式能更清晰、更聚焦、有連貫性及邏輯性。
二、 老師在課堂中協助學生將所擬定的研究脈絡製作成Ignite Talks投影片、Image of Research 所必需的視覺圖像(照片/手繪/數位製圖、研究圖像)及簡短文字描述內容。接下來,由老師先示範Ignite Talks及Image of Research的成果演示,並將學生的提問及回饋納入演示重點。經多次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確定每位同學都能理解要點後,再請學生將所完成的Ignite Talks及Image of Research的初稿進行課堂分組討論與模擬演練,互相給予回饋。老師也根據學生們對彼此作品的回饋進行講評,並提供進一步的修訂指導。此作法除了可以讓老師衡量自身的教學成效,也可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所擬定的研究議題的理解程度。
三、 為促進public engagement能完整落實於青兒福專題研究課程中,於學期間共安排四場校外參訪社福相關機構(勵馨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好young少年創意基地 、台灣國際兒童村)及一場專題講座(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部主任),讓學生能從聆聽機構人員的簡報分享及實際參觀服務設施場地,並實際與社福人員進行交流,來進一步調整研究議題及脈絡發展或強化其專題研究作品。老師則根據學生的參訪心得報告來掌握Ignite Talks及Image of Research融入教學的成效及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
四、 最後,本計劃在學期末於文大推廣部大夏藝廊(特展區)舉辦為期一週的『Public Engagement Showcase(公眾參與成果展示會)』,共包含Image of Research Competition & Exhibition(研究圖像展示及競賽)及Ignite Talks(點火快講之夜)兩場活動,廣邀校長、院長、系所老師、行政人員/主管、校內外學生、社福相關工作人員及一般社會大眾參與,進行互動交流。並於第一場『研究圖像展示及互動交流』期間,實施公眾票選活動及頒獎講評,共頒發兩名『Best Image(最佳研究圖像)』、兩名『Best Description(最佳研究描述)』及一名『Best Overall Entry(最佳研究整體呈現)』獎項),以作為學生衡量自身學習成效的依據之一。另外一場『點火快講』之夜活動也邀請了校內外學生及老師、行政人員/主管及一般社會大眾一起共襄盛舉。
實施成效及影響
本計劃實施多元成效檢核調查,採質性及量化研究並重的方式進行,於學期末蒐集學生對於此課程的反思建構內容,共摘錄19位學生的學習成效之實例內容,作為量化調查結果的輔助驗證。
一、 以『公眾參與』為核心的融合式問題導向學習策略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對於其之後形成初步的研究脈絡有助益。
『其實我覺得老師的課程方式很專業,導讀文獻方面。很用心的挑選每個議題的文獻,而且也選用了各類不同的文獻期刊,讓我們看到不同寫作風格、呈現方式,最終我們都可以用個人觀點評論出一些敘述。(A0013)』
『從每個同學的論文導讀及論文評論中,學會用不同角度切入,學習更深廣的思考模式。(A0002)』
『我認為老師是對的。很有幸能參與本課程,藉由一篇又一篇的研究報告討論,我發現,腦海裡的、自己想要撰寫的論文輪廓更加的清晰了起來。(A0006)』
『一個學期之後發現學習不難,就看自己是否想學和態度很重要,雖然不聰明就需要比別人更加努力才能完成老師給予的課題,謝謝老師用心準備學習課題和找了許多文獻讓我們了解論文是如何寫出的,一遍遍解說作業要如何完成和如何讀取文獻的重點。(A0005)』
二、 以『公眾參與』為核心的問題導向學習策略能夠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及創新思考能力。
『這是我過去不曾有的經歷,我覺得很酷!雖然過程中有點絞盡腦汁,但學習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然後也遇強則強,通過有難度的學習,也就讓自己的學識提升到另一個境界。(A0004』
『縱觀這次期末發表的過程,Ignite Talk是我們認為最有趣的部份,我們之前從來沒有做Ignite Talk的經驗,Ignite Talk對我們來說是很新奇的,並且我們需要思考要將那些資料裝進PPT裡,將研究去蕪存菁對我們來說是一大考驗。而我認為定主題是最難的並且也是最重要的,主題並不需要一開始就決定,而是我需要先有個方向來做研究聚焦討論,並且根據我的研究內容來訂定主題,將內容與結論貫通,如同寫一篇好的作文般首尾呼應。(A0009)』
三、 以此『公眾參與』為核心的學習策略有助於學生在傳達自身研究想法時能夠更聚焦主軸,用更精確且易於理解的語言來與不同的聽眾產生連結。
從過去研究生在課堂中所進行的指定文獻導讀表現及期末專題研究口頭報告可發現,常流於空洞無內容的一種『走形式』報告,造成聽者(台下其他學生)無法與說者(報告者)產生共鳴,雙方都有種『沒有學到東西』的感觸 – 而此也反映出傳統教法似乎無法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研究者從此次修課學生們的期末反思回饋中發現,『非常謝謝老師讓我們了解研究最終目的要能使大眾都能看得懂以致研究的效能最大化(A0011)』。
四、 以此融合式問題導向學習策略能夠提升學生對於實際社會現象的理解度,有助於其構思更貼近社會大眾需求的研究議題。
過去的課程的規劃及授課方式主要以教師講授、專家學者專題講座及社福機構參訪為主。雖然有助於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論或實務)去構思自己的專題研究主題及脈絡(rationale),但論研究議題是否能真實貼近實際問題現象和因應社會大眾需求,而非只是停留在理論的層次仍值得商榷。本計畫採行的創新學習模式的確優於以往的授課方式,正如同學的回饋中提到『… 最重要的期末專題報告-圖文與點火快講。對我來說第一個突破是 :我該如何用老嫗能解的方式讓大眾一眼就快速理解,這是很特別的創新,一個專業的理論與知識,如果可以用淺白的方式呈現,那就可以體現所謂普世價值的思維。有別於以往的長篇大論,創新與快速直觀的節奏,我覺得其實很符合當代思潮。真正貼近社會大眾。(A0003)』
『我最喜歡老師安排到社會福利機構的參訪,這為我提供了實地了解專業知識的機會,透過親身參與有更多體會,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課堂中學到的理論概念在實際情境中的應用…,我學到了如何觀察、記錄、分析社會現象,這對我未來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A0001)』
『(參訪)部份讓我能實際接觸第一線服務者與服務對象,從他們的分享與互動,會更明白理論或文獻裡生硬的文字,所想要呈現的情境或協助的原因…,更擴展了我的視野。(A0002)』
五、 以『公眾參與』為核心的問題導向學習策略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內在動機。
『真心喜歡這樣的學習(訓練)方式 ,對於寫作、口條、膽識、觀察、設計.....等等都大大有所獲得與幫助…(A0012)』
『我發現,當我們有出現理解困難或是表現不如預期時,老師都有察覺到,並調整策略,重覆提點,使我們更能從學習中獲得聚焦與成就感,如同這一次青少年兒童福利專題研究的期末成果發表會,融合不同學習風格的碩專生學習成果,並促使我們在過程中得到啓發與信心。(A0010)』
『謝謝老師用一種開放式的上課方式,讓理論學習與實際結合,拓展我的思路與視野。雖然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認知與涵養可能遠遠不足,但是我是抱持認真的態度在學習,積極地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虛心聽取同學的評論與發表。其實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互相交流,激盪出的火花,是我在這一堂最大的收穫,我喜歡學習,並且努力去理解與實踐…(A0008)。』
『一個學期之後,我發現所有學習上的問題,跟本科系或非本科系真的無關。關鍵點在個人的態度而已,樂在學習,自然投入。(A0007)』
六、 量化分析結果顯示以此『公眾參與』為核心的學習策略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計劃也進行問卷調查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主要採用Chu等(2010)的『學習模式滿意度量表』進行編修,以求題項更符合本計畫的學習任務要點。如將原量表題項『這次的學習任務,讓我更理解學習內容』修改為『透過本課程的學習任務(文獻導讀及評論、機構參訪、Ignite Talks、Image of Research),讓我更加理解學習內容』。量表題項共九題,採Likert五點量尺(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進行評量。學生的平均分數越高,表示學生對於此學習模式的滿意度越高。整體而言,此次修習此課程的學生在總量表的平均得分高達4.66分(SD=.61),且各題項的平均得分落於(M=4.50~4.83,SD=.58~.80),也皆高於量尺中位數(3分)。平均得分最高的題項(M=4.83,SD=.58),如『透過這個方式學習,我覺得比以前的學習方法更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可以顯示本計畫所採行的學習策略是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而高內在動機也正是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願及持續投入學習的主因。另外,從平均得分最低(M=4.50,SD=.80)的題項『透過這個方式學習,有助於我釐清未來想要探討的研究方向。』,可以發現有少部分學生似乎對此創新學習模式的掌握度仍有所不足。從研究者評閱學生的學習反思內容,亦有相似的發現,此也可作為日後在課程規劃上可調整之處,如放慢講課節奏及授課進度、提供多元視聽教材及充足的範例/模板,讓同學們能夠有明確的組織架構參考,來構思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議題及發表作品。
結論
此門課程已是研究者第三年開設,過去從研究生在課堂中所進行的指定文獻導讀表現及期末專題研究口頭報告,可發現學生在研究脈絡的鋪陳及發展過程,其說理及邏輯性往往過於跳躍、缺乏連貫性、偏離主題、過多不重要的細節描述或不夠聚焦於研究主軸,這些缺失也造成聽者無法與說者產生共鳴。研究議題如果無法立基於解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研究結果如果無法有效的傳達給社會大眾,研究建議如果無法與民眾產生共鳴,那似乎失去做學術研究的意義。
為求達成此專題研究課程的學習目標,本計畫有別於傳統教法的創新之處在於引進國外學術界盛行已久的public engagement中的兩種學習活動(Ignite Talks及Image of Research)於教學內容中,來改善學生學習成效不彰的現況。由於此學習模式為國內學界首創,研究者在規劃階段即考量到在執行上的主要困難點可能會來自於學生對於『Ignite Talks』及『Image of Research』知能應用上的掌握度不足。另外,學生預期的修課心態也可能是執行上的阻礙因子,例如:預期所要呈現的期末研究主題報告模式會以傳統的投影片及書面文字呈現方式,對於需要再額外花時間及精力去思考如何以此兩種創新的方法來做口頭發表,特別是在期末發表時會需要與除了授課教師及修課同學之外的學術圈內外的社會大眾進行交流互動,可能會有排斥抗拒的心理。
有鑒於此顧慮,研究者在課程準備階段,已提供多元視聽教材及充足的範例/模板,讓同學們能夠有明確的組織架構參考來製作自己的發表作品。另外,在課堂中也安排多場分組討論,讓學生們進行腦力激盪及互饋,協力完成彼此的成品初稿。研究者也親自做多次演示及重點提示,再讓學生進行模擬發表(由部分學生扮演發表者及聽眾的角色),讓學生在期末與社會大眾進行互動交流時,能有個心理預期狀態及更熟悉『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展示會的進行方式。最後,研究者也經由在課間及課後提供充足的諮詢討論時間,對於進度落後及有諮詢需求的同學進行個別化指導,並透過正向鼓勵的策略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此次教學創新計畫能夠如此圓滿的執行且如期的達到教學成效,我認為縝密的考量到預期困難及備案、在執行的過程中抱持著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彈性化授課內容,以及對於學生在學習上的任何需求能給予同理的回應十分關鍵。正如學生在反思內容中所陳述,『… 教學態度上,老師會一直跟我們討論與調整授課方式,會在意學生的感受…節奏上哪怕有時候我們的課程進度可能比較緩慢,但也都是為了要協助我們更釐清問題或是目前所正在討論中的事情,我覺得其實是好的,因為確認好方向與確定大家是否都能是同步調,共同理解後,再往下走,好過於只是蜻蜓點水而已(A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