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ttest news from CTL  for everyone!

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就學獎補助

圖1整合生活取向教學模隿
獲獎等級:佳作

問題與實踐導向之社會心理學教學

計畫特色及具體內容

壹、計畫緣由與目的

「社會心理學」為探究人們如何受到情境影響思考、如何被社會環境塑造,及他們如何影響這些環境的學科。社會心理學議題包括人際關係、社會認知、偏見、服從、態度說服、暴力、群體行為、刻板印象、溝通,及決策等多個領域 (McDougall, 2015)。學習社會心理學可使大學生具有同理心,更能夠理解他人的觀點與情感、適當知覺他人、如何建立人際關係、瞭解衝突來源、刻板印象、自我,及利他等議題。這有助大學生建立更健康、更正向的自我與人際關係。這不僅對他們的個人生活有益,還有助於心理輔導學系學生之諮商專業與實務發展,由此可見社會心理學課程之重要性。

過去吾人在這門課之教學法為使用直接教學法(direct instruction)與討論法為主。直接教學法具有明確且結構化之知識傳遞,通常由教師主導教學過程,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Carnine et al., 1997)。雖然這種方法可使學生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社會心理學的知識,然而,其也有一些限制。例如,互動和合作學習較少,這可能限制學生對不同觀點的理解和合作能力的培養(Johnson & Johnson, 2009)。而且可能忽略學生之個體差異,未能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進行調整(Tomlinson & Allan, 2000)。而且,學生對於如何將社會心理學知能於生活中實踐上是受限的。因此,吾人開設之社會心理學在教學上就必要進行創新與改善之必要性。

本計畫為將問題導向(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結合生活實踐教學應用至社會心理學課程中。問題導向教學法核心精神認為學習是發生在解決問題之歷程(Barrows & Tamblyn,1980)。1960年代末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哈密爾頓的麥克馬斯特大學嘗試改革醫學教育時引入。當時希望通過從課程一開始就讓學生直接接觸患者與他們的問題,使學習更有意義,進而激發學生的動機(Spaulding, 1969)。

PBL具有五個核心特徵(Hmelo‐Silver, 2004),包括:1.以問題作為學習過程的起點;2.在小組中進行合作學習;3.學生中心的學習;4.教師的引導;5.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在PBL中,學習迴圈始於一個結構不完整的問題,例如案例、故事、視覺提示或需要解釋的現象(Barrows, 1996)。結構不完整的問題是指沒有明確規定目標並且可以有多個解決方案或解決路徑的問題(Jonassen, 1997)。

在提出問題後,PBL包括以下階段:1.初始討論階段,在這個階段問題被定義,並產生假設;2.訊息蒐集和自主學習階段;3.總結或報告階段。在PBL過程中,學生在5-12名學生的小組中共同解決問題,特別是在初始討論和報告階段(Van den Bossche & Teunissen, 2003)。PBL教學方法可促進學生長期的知識保留與在各種概念之間建立關係,包括對新問題和現實世界情境的應用(Hmelo, 1998),提升長期自主學習、獨立規劃、組織能力(Schmidt,Loyens et al., 2007),及團隊合作技能(Dolmans et al., 2005)。

本計畫除了以PBL為教學方法外,也加入了生活實踐元素,讓學生將教室內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經驗結合,幫助學生發展實用的社會心理學知識和態度,以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情境。此課程強調了學習的實際應用價值,使學生能夠將他們所學的知識直接應用於日常生活、及未來職業生涯中。職此之故,本計畫目的在發展PBL整合生活實踐的社會心理學課程,期待提升社會心理學的教學效能,也促使學生能將社會心理學的原理與理論應用到生活中,利己、利他,及改善環境。

貳、計畫特色

PBL整合生活實踐教學方法,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通過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來促進知識的習得。本課程將PBL與生活實踐整合教學應用到社會心理學中,更是將習得的知識實踐於生活中,對自己、他人,及環境造成改變。因此,本課程具有以下特色,說明如下:

1.處理實際問題:社會心理學為探究人們在社會環境中之行為和與互動。透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可直接參與解決社會心理學相關的現實問題,例如社會偏見、人際關係、團體決策等。這種實際問題導向的學習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論概念,並將它們應用於生活中。

2.多元學習環境:本課程要求學生在小組中合作,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溝通,及問題解決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在與未來生活或工作中是重要的。

3.學科整合:社會心理學包括多個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透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跨足多個學科,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到解決實際問題之歷程中,這有助於培養跨學科思考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

4.問題導向的研究:本課程可促進問題導向的研究,學生和教師可以共同參與解決社會心理學中的挑戰性問題,推動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與創新。

5.將知識實踐於生活中:本課程之實踐教學強調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情境。鼓勵學生將社會心理學知識原則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以解決問題、面對挑戰,或實現具體目標。

 

綜合上述可知,將PBL與生活實踐整合到社會心理學中,可使本課程更加實用具意義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俾利對自己或他人,及環境產生實質性的改變。這種整合可以促進社會心理學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結合,使得學生將知識帶出教室,並於生活中實踐。

 

參、執行內容、方法

「PBL整合生活實踐教學模式」的執行內容與方法,吾人以「社區中的垃圾問題」為例說明如後:

一、PBL整合生活實踐教學模式

本研究提出PBL整合生活實踐的教學模式 (如圖1)應用於社會心理學課程,計有八個階段。PBL與生活實踐模式的教學結合時,可以建構一個更實用性與真實性的教學體驗。以下說明PBL整合生活實踐之教學模型:

 

(一)階段1:問題引入和生活情境介紹:課程仲介紹一些實際生活情境,例如,社區中的垃圾問題。問題引入可能是這樣的:「我們社區中垃圾處理情況不佳,垃圾回收率很低。這對我們的環境和健康有什麼影響?」,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這種情況?

(二)階段2:生活實踐的議題討論:學生和教師一起討論垃圾問題的背景和影響,可能包括環境影響、健康風險,及社區參與議題。學生分享他們的看法和經驗,可能有人提到河流與海洋受到垃圾污染的情況。

(三)階段3:問題定義和方案計劃:學生確定他們要探討的具體問題,例如,「為什麼我們社區的垃圾回收率如此之低?」。然後他們制定計劃,包括設計問卷調查,訪問當地政府官員,和計劃垃圾回收宣傳活動的時間表。

(四)階段4:獨立和團隊學習:學生展開自主學習,開始進行研究,學習有關垃圾回收的相關資訊,如政策、回收中心的運作,以及其他社區回收計劃的成功案例。同時,他們也在小組內討論,分享他們找到的訊息,共同制定問卷調查問題,並安排訪問當地居民的時間。

(五)階段5:生活實踐的方案設計:學生使用他們的研究結果設計一個垃圾回收改進方案。方案可能包括舉辦社區垃圾回收日,設計宣傳活動,建議政策改變,以提高垃圾回收率。在這個部分可以應用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認知、態度改變、利他行為、宣傳,及說服等理論。

(六)階段6:方案實施和評估:例如,學生實施他們的方案,舉辦了社區垃圾回收日,設計了宣傳海報,並與當地政府官員分享了他們的建議。在方案實施期間,他們持續監測回收率的變化,以評估方案的效果。

(七)階段7:方案呈現和分享:學生向同學、教師和社區成員呈現他們的方案成果,分享他們的經驗和學習。他們展示宣傳海報,解釋他們的方案,並鼓勵社區參與垃圾回收活動。

(八)階段8:反思和持續行動:學生和教師一起反思整個PBL過程,討論他們的學習成果,挑戰和改進的機會。學生被鼓勵思考如何持續參與改善垃圾回收,並可能計劃未來的社區參與活動或研究項目。

此外,圖1之模式上方之橢圓形部分為監控認知部分,Nelson與Narens (1990) 指出監控認知重要運作為「監控」與「控制」。以圖1而言,即學生的監控認知會對自己的整個社會心理學知識學習,及實踐思考活動進行監控。整個思考活動的結果會回饋到監控系統,並進行評價。假若評價結果發現學習活動不符合標準,此時即會修正思考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就必須教導學習的效標為何?假若學生發現自己學習狀態不符合自己內設之標準,此時就會修正自己學習狀況,使得自己的學習更趨近學習目標,此為監控認知的控制作用。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會不斷的要求學生實作,並適合的給予回饋,使之不斷修正與改善。這種PBL與生活實踐模式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和應用學術知識,同時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和社會參與意識。

二、教學技巧

在PBL整合生活實踐模式的教學中,有一些具體的教學技巧可以協助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和實踐能力,以下是一些本教學計畫會使用之教學技巧,說明如後:

 

(一)引導問題提出:教師可以提出引人入勝且具啟發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動機。尤其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關注與興趣。

(二)建立學習目標:在開始實踐方案之前,幫助學生確定他們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和預期結果,這有助於學生明確瞭解他們的目標,並在整個過程中保持焦點。

(三)指導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參與小組討論,這有助於他們分享資源和想法,共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提供指導,確保討論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

(四)提供回饋:給予學生定期的回饋,幫助他們改進他們的方案和解決方案,這可以促使他們反思和調整策略。

(五)鼓勵批判性思考:強調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挑戰現有的想法,並尋找多個解決方案。

(六)設計多樣性的評估工具:使用多種評估方法,例如方案報告、口頭呈現、方案日誌或小組評估,以綜合評估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成果。

(七)提供支援和資源: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資源和支持來完成他們的方案。這可能包括文獻資料、專業指導。

(八)鼓勵自主學習:教師應該激勵學生主動尋求資源和訊息,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技能。

(九)協助解決問題:當學生遇到困難或挑戰時,教師可以提供指導,但不是直接提供解答,這樣教導方式可以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十)反思和討論:定期安排時間,讓學生反思他們的學習歷程,並參與討論,分享他們的經驗和心得。

(十一)Line群組課後討論:在課堂上分配討論主題或問題,鼓勵學生在群組中進行討論。也在課後群組中發布討論主題或問題,並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討論。使用Line群組進行課後討論可以提高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並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和掌握學習方法。

上述教學技巧有助於創建一個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問題解決,及生活實踐的教學環境,使PBL整合生活實踐教學模式更加成功。

 

實施成效及影響

一、量化成效

本課程在量化成效分析上,在授課前進行施測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成效之前測,並於授課結束後進行後測。經t檢定之前、後測差異分析,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學生經社會心理學課程後,會提升以下的認知或態度:認為社會心理學是一門有趣且重要的學科、對社會心理學知識感到滿意、相信社會心理學對個人生活是有用的、認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解決社會問題有價值、對本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整體滿意度感到滿意、認為課程的教學方法與內容符合期望、獲得新的社會心理學知識、社會心理學促使生活產生正向改變、獲得社會心理學知識和應用能力,及可以使用社會心理學角度解讀事件的程度等。由此量化結果可知,社會心理學授課是具有實質成效的。

二、質化成效

在對課程成效之質性成效分析上,經分析結果修課學生反應,並以主題分析方法,結果如下所述。

(一)理論學習與應用

1.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理論在學生回饋中多次出現,顯示出其在理解和應對內心矛盾方面的重要性。例如,A2學生提到:「認知失調的部分讓我可以不再當大腦的努力!從錯誤中學習,就不會同一堂課要上好幾次!」A3學生分享:「認知失調的單元打破了我對於社會大眾心理的看法,有了更多的理解。」A5學生表示:「認知失調在生活中頻繁出現,能覺察到這點對我的幫助滿大的。」A8學生認為:「第六章的認知失調學到很多,因為人們生活中多少都會碰到些認知失調的經歷。」A10學生提到:「第六章認知失調的內容對我幫助蠻大的,讓我更有步驟跟邏輯去處理認知失調不舒服的部分。」

 

2.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例如,A1學生指出:「歸因理論,內歸因和外歸因的授課內容讓我覺得很實用,可以讓自己遇到事情不那麼焦躁。」A14學生分享:「基本歸因謬誤幫助我在與人相處時能提醒自己更有同理心,不只考量對方的內在因素,也該從情境因素去了解對方。」

3.自我驗證預言

自我驗證預言理論幫助學生在面對負面情況時,能夠提醒自己不要過度負面思考,避免預言成真。例如,A4學生表示:「準備認知失調和自我驗證預言的作業時,會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自我驗證預言的可怕循環。」A15學生提到:「自我驗證預言讓我在面對人際關係時更有策略,不會憑藉第一印象去判斷對方。」

4.基本歸因謬誤

基本歸因謬誤理論幫助學生在與他人相處時能夠更有同理心,理解他人的行為背後可能的情境因素。例如,A14學生分享:「基本歸因謬誤幫助我在與人相處時能提醒自己更有同理心,不只考量對方的內在因素,也該從情境因素去了解對方。」A8學生表示:「了解基本歸因謬誤後,我在與學生互動時能更靈活地提出外在和內在歸因,建立信任感。」

 

(二)個人成長與改變

1.自我認識和反思能力

社會心理學課程幫助學生增強了自我認識和反思能力。例如,A6學生提到:「這堂課讓我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滿新鮮也滿有趣。」A7學生認為:「第五章的自我認識能夠讓我更了解自己的想法,也能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方式或行為來自什麼理論。」A18學生表示:「自我認知與自我概念的學習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個體如何看待自己,並且如何形成自我概念。」

2.拓展視野和思考方式

社會心理學課程幫助學生拓展了視野和思考方式。例如,D1學生表示:「拓展視野,看事情更全面。」D4學生分享:「社會心理學讓我更加學會要去注重環境因素,不要都只做出內歸因。」D9學生認為:「課程使我學習更多在社會群體下人們的心理運作模式,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

 

3.提高人際交往和理解能力

社會心理學課程幫助學生提高了人際交往和理解能力。例如,D5學生表示:「學習了這些理論後,我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並在與他人互動時更加包容和理解。」D6學生認為:「課程中的內容幫助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能更有效地溝通和交流。」

 

4.心理健康與自我照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照顧技巧。例如,C2學生提到:「學習了心理健康的相關內容後,我開始重視自己的心理狀態,學會了很多自我照顧的方法。」C4學生分享:「這門課教會我如何面對壓力和焦慮,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

5.增強批判性思維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了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E3學生表示:「通過課程的學習,我學會了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問題,不再輕易接受表面的事實。」E5學生認為:「這門課幫助我養成了批判性思考的習慣,能夠更全面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6.建立職業發展規劃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規劃。例如,F1學生提到:「這門課讓我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領域。」F3學生分享:「通過課程的學習,我開始考慮如何將所學應用到未來的職業生涯中。」

7.增強團隊合作能力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例如,G1學生表示:「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讓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G3學生認為:「通過合作學習,我學會了如何有效地溝通和分工,這對未來的工作很有幫助。」

8.提升自我效能感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了自我效能感。例如,H2學生提到:「在課堂上完成一些挑戰性任務後,我感到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對自己更有信心。」H4學生分享:「這門課讓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提升了我的自我效能感。」

結論

一、結果摘要

本研究對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成效進行了量化和質化分析,結果顯示,該課程對學生在認知、態度和個人成長方面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量化分析表明,學生在修讀課程後,對社會心理學的興趣、知識滿意度、實用性認識、社會問題解決價值、教學方法與內容滿意度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質化分析通過主題分析法,總結出學生在認知失調、歸因理論、自我驗證預言、基本歸因謬誤、自我認識和反思能力、視野和思考方式、人際交往和理解能力、心理健康與自我照顧、批判性思考、職業發展規劃、團隊合作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具體成長與改變。

二、結果意涵

本結果顯示,社會心理學課程不僅在理論傳授上取得了成效,更在實際應用和個人成長方面對學生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學生在課程中學習到的理論,如認知失調和歸因理論,對其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和人際交往有直接幫助;自我驗證預言和基本歸因謬誤等理論,則幫助學生形成更積極的心態和同理心。此顯示社會心理學課程在提升學生的自我認識、批判性思考、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證實了社會心理學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三、結果之應用

基於本研究結果,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應用這些成果:

1.課程設計與改進:根據學生回饋,進一步改進授課方式,增加互動性和實踐活動,提升教學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將社會心理學理論應用於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掌握更多自我照顧和壓力管理技巧。

3.職業發展指導:利用社會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制定更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提升其職業能力和效能感。

4.團隊合作訓練:在課程中加入更多小組合作和討論環節,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本研究通過量化和質化分析,驗證了社會心理學課程對學生認知、態度和個人成長的積極影響。結果表明,社會心理學課程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這些理論,促進其心理健康和自我發展。未來,應繼續探索和改進課程設計,以便更好的滿足學生的需求,幫助他們在學術和個人成長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計畫相關圖片或活動照片

圖1 PBL整合生活實踐取向教學模式
表1 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成效分析結果
上課時,學生報告以社會心理學來解決生活問題。
上課時,學生報告以社會心理學來解決生活問題。
授課教師:邱發忠
教授
qfz@ulive.pccu.edu.tw
開課學院:教育學院
開課系所:心理輔導學系
大學部
二年級